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櫻花交流計畫-大宮高校

學測結束後來更新一點高中生活OwO
(其實是之前有寫一些東西已經存在電腦了)
這是2018.12月(高二上)聖誕節前後的事了
原本以為這次交流會卡到地科能競全國賽
就問學校承辦老師能不能等我確定
老師:「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讓你決定啦」
可是我去的交流計畫是在日本耶老師~
後來日本那邊同意讓我等
總算讓我這個免費仔去日本了(yeahhhhh

(正文開始)
                七日,說長不長,如果說能結交到深厚的異國友誼,那真是再好也不過了。不過,再深厚的情感也無法用文字概括,我覺得我能做好的,就是把經驗分享出來,幫助往後的造訪者創造屬於自己的回憶。哪日,驀然回首,仍能聊遍往事、笑看當年。
        這份心得會分成幾個部分,從實際體驗,到交流的過程,最後會有總結及感想。
   
        旅程的一開始,我就發現我的行李箱好像塞錯衣服了。原以為需要用到超厚的外套,但是到當地我覺得其實溫度跟台灣差不多,而且第一天晚上的飯店也只提供暖氣,是故我建議行李箱內還是該帶幾件短袖,在傳統的房子或旅館內也能保持舒適,如果像我一樣怕熱的人,在知道不會下雪的情況下,厚外套也可以直接讓它繼續躺在家裡的衣櫃裡,節省空間。其實後來到了宮崎跟寄宿家庭的爸爸聊天時才知道,這幾年冬天的氣溫越來越高,我們到訪時的溫度比起以往高出許多,因此這次旅程很可惜地沒辦法看到雪。
        儘管與想像中的銀白世界有落差,低溫所營造出來的聖誕氛圍還是比在台灣連聖誕老人都要穿短袖的感覺好很多。尤其是在宮崎當地一年一度的燈會,沒有嚇死人的造型吉祥物,也沒有滿地的塑膠袋與菸蒂,只有遊客讚嘆的眼光和情侶們依偎時的溫暖。
        左邊的照片主角是在晚上的燈會中最顯眼的一座「燈」塔,每到六點就會有主持人介紹燈會的特色和感謝的話等等,最後還有倒數計時,六點整一到整個園區的燈一齊點亮,帶來的視覺震撼非常值得一訪。有趣的是,剛好那時有一架飛機經過,我想這對於在飛機上目睹的人們來說,肯定是個畢生難忘的一剎那。
        而右邊的造景是我覺得這個燈會中最有特色的地點,LOVE四字倒映在水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回到行程一開始,第一天晚上剛到福岡我們一行人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周圍的商場一賭新鮮的事物,可是好像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就像是台灣的夜市+百貨公司合體版。百貨公司的部分是有冷氣然後商店有賣吃的喝的(雖然感覺都是在賣拉麵啦),夜市的部分是大家會聚在一起   然後抽菸,感覺日本的菸害防制法跟貨幣一樣疲弱。但還是能找到有趣的地方,譬如說立食區,大家在店裡站著吃東西、喝酒、恣意聊天,這可能是他們下班後唯一的樂趣了吧(嘿嘿應該吧?)

        說到吃東西,他們每餐前後都會說一串話(就跟電視上看到的一樣)。聽他們說,這是一種尊重的表現。的確,大和民族很重視尊敬這部分,從語言的習慣(講話看輩分加敬語),到飲食的方面,再到彼此的打招呼都看的出來傳統日本的文化。

                 左圖是某一天的晚餐,看得出來很用心在料理(?),不過有點油,生魚片有一個還是茄子(有夠恐怖),但是有好吃的冰淇淋所以還不錯。
         右圖是神社前與鳥居合影,本來尊敬神的日本人是要靠右邊走的(掛了才能走中間),可是好像因為帶了越南學伴所以就有點放任了(?)

                同樣具有傳統氣息的就是浴衣了,由於平常比較少親眼見過因此感覺特別奇特,在要去泡湯的路上還發現自己的束帶綁錯了,不過對於路上看到的日本大人來說應該就如同在高雄騎車左轉一樣簡單,對於小孩可能跟我一樣比較不習慣,像我有遇到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好像是因為不習慣而很害臊(大誤)。好啦值得欣慰的是我後來有去了解一下浴衣做成那樣的緣由,十分具有科學探究精神(?)
        不過從這其實就可以感覺到保守的氣息,還有像是大宮高校整年都穿的長制服也是,心靈層面上來看就是他們比較純真、純樸。這倒也沒什麼不好的,因為他們對世界保有好奇心,有外人來訪時也會很熱情的上前聊天,對於想知道的事物也會直接提問不畏縮,重點是當我們在回答他們問題或是聊天的時候,他們會適時地回應我們,譬如用一些感嘆聲調阿(雖然好像有點太過頭的多了)或是用很純真的笑容看者我們,那種感覺跟與都市人講話完全不同,我在那裡感受到十足的尊重,當然我就很願意繼續分享我所知道的事情。
        因此,我覺得如果我們想要讓外面世界的「人進得來」,首先要把國民的品德教育搞好,不僅是學生,成人也有義務受這樣的教育。此外,我覺得我們目前有在做的品德教育不是太膚淺就是做半套,像是什麼母親節感恩活動,搞的學生只有母親節才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幫媽媽做事;還有像是打招呼,只有國小推什麼看到老師要問好,連打完招呼後的榮譽也沒給怎麼刺激學生內化(況且有的老師也是愛理不理的),之後銜接上去的國高中課程就直接不教了,難怪我國的禮儀文化消失的這麼快。這難道不是我們給外國人最自豪的文化嗎,若消失殆盡了,人還會進得來嗎?高雄還會發大財嗎?
         然而,像他們一樣傳統的地方似乎不太懂幽默。當我聽完大使們的很乾的台式笑話後都已經笑到流淚了,日本的學生還在問:你剛剛說的是笑話嗎。幸好大使們很厲害,一個晚餐的時間就把他們同化了,臉上的笑容逐漸母湯。看來透過笑話也可以創造大東亞共榮圈。

                從主軸的外圍切入好了,先來談談我在當地體驗的學校生活吧。
        早上一進入大宮高校,首先看到的是網球場,有很多人在那裡練球,不過練球的人不是物理老師跟體育老師,而是體育班的學生,看來他們學校的經費都花在培育人才之上,我不禁想起了我們幾十年實驗器材還沒換的物理實驗室暗暗哭泣。
        他們學生通常起的很早,像我寄宿家庭學生的弟弟六點不到就起床玩手機了,然而,他們遲到的情形感覺有點母湯,而且好像不怎麼在意(或許是在我們班待太久沒看到普通台灣學生的樣子吧)。或許是家住太遠吧(我的接待家庭通車要30分鐘),也或許是要準備學測(姑且用這名字)而熬夜到太晚吧,又或許是像蠟筆小新一樣每天要上學時都會突然想大便而遲到,感覺他們的生活還算輕鬆。
        不過實際問起他們對學校生活的想法,其實普遍還是覺得很有壓力,我曾向我的一個學伴借化學課本來看,發現他們學的跟我們一模一樣,有興趣的會很有興趣(不過不會先修太多);沒有興趣的會整堂課放空,儼然成為課堂中的M型化社會,或許他們在這部份很跟得上世界潮流吧。我也觀察到他們普遍在學測準備上特別認真。我記得在有一次午餐小聚時,他們直接把書攤在桌上讀,還好他們意識到我們的存在,不然真的頗尷尬。
        來講一個有關google翻譯很準確的故事。在剛剛那個午餐小聚,我們這組因為看到日本學生都帶餐盒,就想要問他們「你們午餐飯盒都是從家裡帶來嗎」,用了google中翻日,結果他們看完之後好像很不知所措,問我們的便當有沒有怎樣,還想要叫老師來。這時候換我們不知所措了,連忙把那句日文翻回中文,結果翻回來變成「我需要從家裡帶午餐飯盒過來嗎」……(然後我們笑到快瘋了)

        接下來是寄宿家庭的部分。原本在歡迎晚會時發現我跟李育丞都是給同一個學生接待(他叫Keiki),我還很擔心會不會房子不夠大,後來在得知他們家生四個兒子後我就放心了,畢竟原本就已經夠多人了,再多兩個也沒差。
        回他們家的路上,我們先去一家百貨公司逛逛(如下圖),圖中顯示的大小是全部的四分之一,唉台灣地真的太小了。
                上圖的百貨裡最超值的應該是百元商店了,跟台灣十元商店很像。而我跟育丞和Keiki在其中一家樂器行停很久(我們都會彈鋼琴),回來後我真的很後悔沒買那一本宮崎駿的鋼琴譜。

                到家後參觀了一下,Keiki的家真的很大。然後我跟育丞的房間就是那種普通的日式塌塌米,日本人好像都習慣硬的枕頭吧(?),感覺就像睡在另一顆頭上。
        順帶一提,日本人的家bathroom 不等於 toilet,不知道他們洗澡時突然想大便怎麼辦?
                 差不多長這樣,紙門拉開來走出去不是廚房也不是客廳,只會撞到窗戶。

                洗完澡後一家人開始了爐邊閒談,開啟話匣子的是媽媽(爸爸很酷,幾乎沒什麼講話,年輕時好像還衝過浪),他英文還不錯,可能是因為在醫生體系的關係吧(畢竟醫科)。他最有興趣的台灣食物是擔仔麵,可是感覺他對每樣東西都感興趣(可是好像東方人的家長都會問如:你每天都讀書幾小時的問題)。聊到了未來方向,我們跟他們的想法都一樣,每天一直考試考試的學校成就了一堆沒有夢想的人,只好在大考前死命的認真讀書,看成績決定未來發展。
         於是我就跟他們聊起了翻轉教育,現在的翻轉教育翻轉了除了成績以外的東西,然後用成績評比我們接受教育的程度,什麼鬼阿?又要實驗教育又要趕進度,成效怎能長遠?要嘛就努力拚成績,然後用力給他篩選下去,別用模糊的分級,直接用答對率給分然後加總上學校。要嘛就全部不要用分數,用口面試錄取學生,全部按照興趣來決定未來方向,專業人才到專業領域。

                特別的是我們在Keiki家度過了耶誕夜,他們全家人跟爺爺奶奶團聚在一起,感覺跟除夕夜很像。飯後還有禮物跟蛋糕時間,連隔天早上醒來還有「耶誕老公公」的禮物,我覺得他們真的很熱情,收禮物收到有點不好意思了。
                上圖是Keiki家附近的選舉公告,候選人都好乖,都沒有在其他商家或是別人家上懸掛什麼,「搶救在地人」或「懇請支持」的布條。

                進到(日本政府認為的)主軸囉,先來分享一下我感受到他們對於科學的想法。由於大部分是女生,而且有些是一年級的,對於我們分享的東西感覺一點也沒有興趣,這讓台上分享的的我好頭痛(為了這個還大老遠帶了一個Demo過去)。後來等他們開始報告後我才發現彼此注重的部分好像差很多。他們的報告注重的是人文科學,我們則是自然科學。我們嚴謹的過程他們覺得無聊(閉目養神…),他們對於目的的追求讓我們覺得研究有缺失(:營養浸泡到熱水不會流失),於是乎,我毅然決然換一個主題,數學的部分全刪掉,全部改成類似生活小知識的報告,我覺得這樣才達到了目的,不然前一份報告嚇倒他們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第二次的報告感覺就好多了,畢竟對方是人文科學班(出發前說科學班我就用自己班的等級下去做了,沒想到結果是這樣,如果早一點知道就能少放數學的東西了)
        儘管很多東西還是要重複講、換個方式講、帶例子講,至少都能講到他們聽懂(一位名人曾說過:有能力把很難的科學講成大眾都能聽懂的才是專業的科學家)。或許這也是在之後的實驗課裡讓我們不斷討論、發表的原因吧。講就對了,報告的內容和深度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能講到讓大宮高校的人覺得外面的世界好屌、好想出去見見世面、好想學好英文跟外國人溝通;講到讓自己的勇氣增加,順便開闊視野,也把自己當作是外交的橋樑,我們沒有經濟實力跟政治地位在表面贏過別人,但是我們有力量跟頭腦串起散佈在世界各地的每一雙手。雖然有時可能會講到跟直銷一樣,但是不講話,沒有人認得自己,自己也就沒有機會與外界開始交流、激盪火花最後達成目標。
        科學這部分行程內不只安排報告分享,也安排了實驗的課程。像是台灣高中沒辦法做的樟樹精油萃取、採集類似琥珀的東西。還有一個森林探查(不知道算不算的上實驗),我覺得非常不錯,結合了地理探查和人文活動的探討,我學到最大的是:集水區高處的樹才能砍,因為低處是緩衝區,有保護作用。只可惜每一個地點時間都很短,沒辦法深入做地形調查。
                左圖是精油萃取設備,右圖是集水區(地勢在圖的右方較高)

                在交流後我也體認到現況下台日雙方對於科學人才的培育與交流的優缺點。
        整體來說我覺得日本政府在交流這方面做得很好,他們把所有我們會用到的東西都準備好了,甚至如果我們沒有要帶伴手禮回台的話,用他們給的餐費就能在日本待到行程結束還有剩。而且我們住的飯店看的出來是政府有心要給我們住好的,讓來的人吃好睡好,那當然就會有很高的意願帶給當地的學生好的報告沒有後顧之憂,同時也看的出來日本政府在交流還有自己學生的培育上面是非常願意付出的。不僅如此,良好的衛生習慣與品德素養也是吸引人進到日本,願意為這個國家奉獻自我的一大誘因。相較之下,台灣的學校就比較弱勢了,我們的政府在這塊上的補助沒有日本多,外地的人才(像我們在日本和馬來西亞的姊妹校)到高雄,連捷運卡都沒有儲值足夠的錢,他們會去到的任何地方地上也都是菸蒂跟垃圾,路面也不平,連下雨的時候雨具都要自己準備,這樣人怎麼進得來?希望政府在這塊真的多用點心,與其花很多錢搞什麼南向,倒不如做精緻一點把人才都吸引進來,這樣高雄才能發大財,發大財後吸引更多人進來,賺更多的錢,讓我國重回四小龍之首。當然這一切還是要看政府的策劃與遠見啦,不然我寫的這堆還是屁話,三十年後還是會有學生寫出這堆東西來(不過前提是國家還沒送給別人)
        而日本的弱勢則在於生活所需物價很高,同時可能在交流的時候為了達到效益最大化,我們沒有固定的學伴,也因此在那裡不容易深入認識一個新的朋友,關係上就較為疏遠,跟當地產生的掛鉤也就沒那麼足夠。民風的保守與視野的不足也是其中一個阻礙日本的絆腳石。相較之下,台灣的優勢就出來了。我們可以用較低的成本把國際學生接過來,當然這需要有好的政策在支持,希望議員能好好做事。其次,我們的學風是很自由的,隱形的壓力也比較少,比較不會把自己局限在課本的框架裡,而是會有創造力,從幽默感到奇特的點子,我在交流的時後發現我們其實有很大的優勢存在,當然要是真的人才進來了,我相信台灣的產業升級會非常快,在那時要推什麼智慧工業或智慧城市也會比較實際。再來,台灣人的英文能力相較之下比較強,而且年輕一帶的口音幾乎沒有,我覺得這會讓台灣不論在英語系或非英語系的國家脫穎而出,畢竟要賺錢要先有好的點子,好的點子形成前要先有溝通,我們國家在溝通上是比較沒有問題的,尤其是如果現在雙語教育推行的好,那將來想與國際接軌,甚至是讓其他國家想與我們接軌的想法都不會只是空話。所以,我覺得政府在接待大批大批普通觀光客時,也要正視人才流向的問題,就算政府有時會因交替而停擺,但台灣的進步絕對不能因此慢了速度。

        總結一下這次行程,我相信日本政府希望將我們的來訪的效益最大化,盡可能增加他們學生對於跟上世界潮流的動力,增加雙方的英語口說會話能力,藉由文化和經驗的分享增加彼此間的認識,也順便讓我們了解日本的傳統文化、風格以及成就。我個人覺得以上這些都達到了。We did it.

        對我來說,這次行程的意義絕對不在我的那兩份報告中,而是習得的經驗。像是如何開啟對話、如何待人、如何融入對方文化、世界對我們國家的想法等。儘管時有因語言隔閡而    鬧出的笑話和尷尬,儘管常常聽到那種台灣=中國的梗,我覺得整趟旅程帶給我的成長絕對大於我待在台灣自己的生活圈內。學習,是一回事;應用,是另一回事。前者,是台灣學校給我的;後者,是我待給日本學校的,也是以後我帶給社會的,看似簡單的循環過程,其實中間藏有不為人知的努力與故事,任誰都偷不走。儘管在快到家時,看著高雄絢麗的燈火,心裡感覺這七天是多麼的虛幻,曾經眼前同齡的孩子必成追憶,此刻濃烈的惆悵在彼時也會化為薄紗,偶爾輕拂心頭,我還是備感滿足。時光匆匆,或許是因身旁人來去匆匆吧。這次跨年時遙想前幾年此刻,那時陪伴自己的人早已飛奔東西,結識的人,一批來一批去,如同潮汐一樣漲漲落落,只是,看潮時,潮起不會喜,潮落也不會悲,只會極目遠望天際線,頓時,心境是多麼的空靈阿。是故,我覺得面對這些在日本曾結識的友人,我很感激我有把握當下與他們交換彼此的人生,剩下的,就用一張資料夾藏進心底,讓一切都停在美好的永恆中。


「我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跟我一樣快樂」這是我在離別會上的致詞。



後記:
                 其實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跟後來國際賽的時候差不多,你肯厚臉皮,別人就肯跟你交朋友,不分國家與年紀。就跟路上跟買菜的阿嬤聊天差不多,聊什麼都沒差,差的只是你跟他的語言腔調而已,甚至雙方都還能用同種語言溝通呢。
                 不過有些東西我覺得我思考了蠻久的,如果我今天不是因為保送,勢必就要加入之前口中"討厭的考試制度",想一想發現如果我真要這樣那好像也沒其他辦法,不知道484當初的嘴硬深深刻在腦裡鞭策我逃離學測飢餓遊戲(沒  不可能   依我的記性就算別人在我面前說話我還是有可能當場忘記QwQ
                 那些時候認識的人,現在也都沒連絡了。我想,這就是萍水相逢的畫面吧。阡陌間,緣分只讓我們凝視一刻便鞭策我們各自前行,無情嗎?倒也不會。我覺得,時間是一切情緒的製造工廠,也可以是一切情緒的安息之地,把時間軸拉長再拉長,一切有無情便只消失在洪流中,再也起不了波瀾。
                 有趣的是前些時間,輪到我的學弟去同樣的地點了,不同的是,他似乎相中了心上人,想要努力學日文再續前緣。不能說看見昨日的自己,但至少我覺得我親自體會時代循環的感受。送走了一票票的學長學姊,再過幾個月,就要把自己送走了,一屆復一屆,雄中還是兀立在那,只有我們,會一次次的越漂越遠,向一條又一條人生交叉線,然後漂離。
                 但至少,我知道我現在能漂的距離,絕對是比已經漂過的還多不曉得多少倍。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邁向雄科班之路

走上這條路,或許是對的吧
也或許是錯的吧
總而言之,我,進來了。

Hats to those who had helped me and cheered me.
建議以熱忱食用本文章.
切記:教育是創造人才,而非複製人才。
故本篇僅供參考><
不想看我的歷程的話(QQ),請下拉到建議

緣起:
        大概在三年級那年一月初(106.1)吧,我們老師拿了一份科學班的說明簡章給我,其實當下我就覺得這個班一定很有趣,所以立定志向要努力拼科班。某種原因也是想挑戰自我極限啦,畢竟我國中沒補習,然後感覺陽明跟五福的學生應該都是國一就開始準備了,於是我想說大概盡力就好,真的不行我會考也可以考回來。
(其實還有個原因是我覺得台灣教育真的很糟,其它班感覺就是一直努力讀書,我個人覺得人生不該只是這樣,科班感覺是可以跟外面世界有較多交流,活動也感覺較多的地方)

準備過程:
        剛開始的時侯我就是寫歷屆試題(網路上一堆XD,還可以看到其他學霸的準備過程),老師推薦我買講義練習(張鎮麟主編的極 ⦁ 厚講義),裡面有學測和其他縣市數理資優班的題本(很厚所以真的要有熱忱)。
        起初練習時,發現自己能力真的不足,我開始上網查閱資料,擴大學習廣度。
        Youtube上除了有聖%石和放水等人的廢片外,還有很多高中和大學老師的教學影片,耐心看完之後其實收穫真的頗多的。
        當然時間是殘酷的,距離考試只剩3個禮拜時,我採取一面寫答試題,一面閱讀課本的交互學習方式,加快學習速度,也停止所有娛樂(ex:神魔之塔...),全力為目標奮鬥。(推薦要培養一顆堅持的心)
        三周內,我大概嗑掉三本上述的題本(一天60-70頁吧...從早寫到晚,老師上課也寫XD),也從原本50%錯誤率變成25%左右,我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提升了自信(自信很重要!),但面對考試,我相信臨場更需要冷靜沉著。


初試:
        清早,雄中校門口人潮已達壅塞階段,補習班人員排成星光大道,向所有考生塞傳單,而我正全神貫注準備從未有過的挑戰,看到600多位強手,我心跳加速,十分緊張。
        第一節考數學,初看試題覺得很難,冷靜看第二遍時,發現解題技巧遇數學競賽培訓時主任交的技巧非常類似,前幾天所學立刻用上,信心大增。(極推薦寫一寫歷年城市盃和數學競賽)
        第二節考化學和生物,化學包括酸鹼中和、氧化還原、濃度公式綜合應用等,平常國中認真聽老師上課就會回答了。有一個時事題考當年諾貝爾化學獎的題目,有看就等於那題送分(乾...到底誰會看啊)。高中題佔很少數而且還附公式,這告訴我們其實科班不會太注重超修。最後是以海賊王角色技能對抗方式,測驗化學反應觀念。
        生物是國中範圍,包括圖表判讀和改錯題,我是用平常老師上課的講解方式和解題技巧冷靜作答。
        第三節考物理和地科,物理部份有些可以畫力圖解決(題目沒要求,但畫出來就不用文字贅述)。記得注意細節,如:單位(當年有單位給錯的題目)、方向(自由落體V-T圖,平常考卷就有),題目有一題高中彈性碰撞,但是不要求量化所以其實就是文字敘述(把腦中想像的碰撞畫面寫出來就好)。最後有一題透鏡成像證明,用國中的相似三角解題即可。最有趣的是生活化的題目像是:水龍頭流量、坐咖啡杯感覺被拋出去的現象解釋。
        地科部份許多在國中課本範圍,屬於基本認知。
        第四節考語文,平日的學習最重要。

複試:
        第一天早上數學筆試,難度跟初試的差很多(簡單很多),重點在細心!!!
        下午是口試,是最緊張的時刻,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四科,各在不同教室進行口試,教授都和藹親切啦,會引導我們回答,題目多出自初試筆試XD
        (當天問題)
        化學是金屬燃燒產生的光的顏色和冷凝管的使用,物理是光的性質和F-S圖下面積代表意義(應該直覺是功吧,可惜我當天腦袋打結沒答出來),生物是對植物分類、講解分類依據和看圖解釋現象原因,數學則是當面解題(我拿到的是很簡單的二次方程求解,很可惜我腦袋又打結了),和針對桌上放置的遊戲,說明必勝方法。
        口試時間緊湊,回答要精簡切題。

        第二天實驗操作,物理、化學、生物各25分鐘。
        化學是溶液混合的觀察極解釋反應,基本上是考過錳酸根遇酸鹼的不同反應;生物是觀察香蕉的澱粉粒,染色前後的細胞畫圖,推測細胞內的未知物體和玻片標本的製作;物理則是柵狀干涉(先說這題全場沒人會,這是大學範圍了),簡單給個公式就要推導干涉公式,重點是用公式測水的折射率,並完成一份報告(多少寫些東西吧)。

心得:
        一路走來,雖然只有兩三個月的準備,但要感謝的人太多了。
        謝謝許多老師及主任教導我解題的技巧、提供實用的題本和科班考試資訊,指導我不同題目的理念和延伸知識。
        謝謝家人關心我,為我安排一個安靜的讀書環境,讓我專心準備,支持我報考科學班的決定。
        謝謝每天為我打氣的同學們,大家體諒我無法參與他們的活動,更幫我舒解考前的壓力,讓我能冷靜、愉悅的衝刺。我深受感動,原來應考的,不只是我一個人,大家一起陪著我,真是幸福啊!(作者真是矯情啊)
        我深刻體會,人不是只要讀好書而已,還要時常關心周遭人事物,很多事情都建立在互助、互惠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故我警惕自己絕對不可以自衿。當確定目標,就全力以赴,不要在回頭憂慮。



建議:
        1.對科學有熱忱,只要有心,前幾個月準備都來的及。
        2.現代科技很好用,自學課程像Youtube, Khanacademy等比比皆是,最新科學報導也要留意。線上自學重點是:在瀏覽同時也要同時打開大腦,思考如何應用、背後意義,更需常常反思、回憶。
        3.不同考科有不同的準備面向:
           數學:常著重技巧,多看近幾年數學相關競賽題,磨練思考判斷方式(不是看答案),培養解題能力。
           物理:非常注重現象意義,除了背公式外,一定要有解釋公式的能力,不妨找生活中常見現象試者解釋。
           化學:多看多學多記憶,基本的酸鹼中和、氧還之外,多認識實驗設備作方式。另外如最近的食安、PM2.5、諾貝爾獎研究和假疫苗也是很好的知識來源。
           生物:生物體運作方式還蠻重要的,要能從簡單的生物徵象延伸到生物體各部位,從生物圈到個體、器官、細胞的不同構造功能。
           地科:其實就是國中少少的範圍,現象解釋的名詞也不外乎那幾個而已(斷層、山脈......)
                    喔對順便宣傳一下考上來加地科組XD
        4.初試通過後,依自己讀書特性也可去補習班。我的經驗是:初試考範圍大,去補習倒不如自己在家研讀,複試前亦可補習實驗操作,投資報酬率較大。(但是補習班會拿個資好討厭)
        5.複試口試前可以準備常見問題應對,如:說服教授讓自己進科學班(憑藉什麼),說出自己最有興趣或深刻的實驗或科學報導、自己為什麼喜歡科學、如果沒錄取接下來的選擇等。
        6.複試注重一下細節吧!看到教授問好、關門輕手、實驗完物品物歸原位、態度誠懇、教授問題一定要回答都是基本的。
        7.實驗報告盡量寫完所有要求,如果遇到高中甚至大學的高階理論,在大家都沒學過的情況下,撰寫報告的能力就極為重要。
        8.最後,考前會收到學長姐分享及建議(如本篇),但我覺得重要的是找專屬自己的學習方法,畢竟大家很可能都會進到這裡,不會有人幫你讀書,自己在這條路上快樂,擁有開闊的天空遠比一昧追求前人腳步來的好。



Hope you guys can be here as your dreams!
GO! Fighting!